2025年8月27日,山东乳山生蚝产业迎来发展关键节点——蝾螈海产品加工基地开工与“中国生蚝产业发展主题沙龙”成功举办。两大活动背后,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曹文红、秦小明、刘书成、高加龙等专家团队全程深度参与,以科研成果为核心驱动力,搭建“产学研用”协同桥梁,推动学校技术成果向产业实效转化,为乳山生蚝产业全链条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彰显高校在赋能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科技赋能产业基建,打造全球领先牡蛎智造标杆
当日上午,蝾螈海产品加工(乳山)有限公司加工基地开工仪式顺利举行。该基地作为山东灯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高端牡蛎全产业链的“关键拼图”,定位“亚洲领先综合性海产品加工中心”与“全球最先进牡蛎智造基地”,其核心建设规划与技术支撑均离不开广东海洋大学的科研赋能。
作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曹文红教授代表研究室致辞时明确表示,基地建设充分融合了学校在贝类加工领域的多项核心技术成果。据悉,基地投产后将落地学校研发的牡蛎精深加工技术,可实现牡蛎精深加工制品年产量1万吨,后续还将依托学校技术资源建设牡蛎研发实验室、预制菜超级车间,逐步拓展至海产品全品类加工。此前,依托学校“贝类净化与生态冰温保活技术”研发的牡蛎产品,已成功入驻山姆会员店、叮咚买菜,并畅销中国香港及欧美、东南亚市场,高端品质获全球认可,成为学校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典型范例。


活动中,秦小明教授受邀参与剪彩,刘书成院长、高加龙副院长、张俊博士共同出席仪式,全程见证学校技术成果与产业基建的深度融合,标志着广东海洋大学在牡蛎加工领域的科研实力正式转化为乳山生蚝产业升级的“硬件支撑”。
聚焦产业痛点,以技术落地破解生蚝产业发展难题
下午,由依托于我校的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功能研究室主办、山东灯塔水母承办的“中国生蚝产业发展主题沙龙”在乳山国际大酒店如期召开。沙龙以“数智蚝时代,共谋鲜未来”为主题,汇聚乳山市政府领导、产业代表等多方力量,而我校专家团队则以“技术输出者”与“问题解决者”的双重身份,成为沙龙核心发声主体。
秦小明教授主持沙龙,开场便强调,此次活动旨在搭建学校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平台,推动技术落地解决实际难题,助力生蚝产业转型升级与产学研深度融合。随后,曹文红教授围绕“生蚝净化保活流通与精深加工新技术”作主题发言,基于学校长期科研数据指出,2024年我国生蚝养殖量居贝类首位,但加工端仍面临重金属去除难、保鲜损耗大、精深加工不足等行业痛点。对此,他提出的“推动智能化加工与大众化‘爆款’、高值功能产品开发”方案,正是学校针对生蚝加工痛点研发的技术方向,为产业突破瓶颈提供明确的技术路径。
刘书成教授则从技术落地实操层面进一步发力,提出需重点突破学校研发的“生蚝长距离保活运输品质维持技术”,同时依托学校科研数据建立牡蛎分级标准体系,并推动校企合作实现生蚝壳料资源化利用。这些建议均源于学校在牡蛎保活、品质控制、废弃物资源化等领域的成熟研究成果,为乳山生蚝产业提升效益提供可直接落地的“技术工具箱”。



搭建协同桥梁,科技成果转化铸就“乳山模式”样板
此次乳山之行,广东海洋大学专家团队通过深度参与产业基建与技术研讨,将学校在贝类加工、保鲜、品质控制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全方位转化为乳山生蚝产业的发展实效。一方面,助力灯塔水母完成从“传统加工”到“数智制造”的跨越,推动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依托乳山生蚝“品牌价值超190亿元、年产量50万吨”等“四个第一”优势,将学校技术成果融入当地全产业链布局,为“乳山模式”的形成与推广提供核心科技支撑。
未来,广东海洋大学将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以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赋能全国生蚝主产区发展,推动中国生蚝产业向世界级高端品牌集群迈进,真正实现“科研为民、技术兴产”的高校使命,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海大力量”。